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对学校卫生的价值研究决定
传染病的发生机制受多种病原体所致,传染方式可通过动物与动物间传染、人与人之间传染、动物与人之间传染,此外,传染病还具有相互性、季节性、流行性、免疫性、区域性等特点,以细菌、病毒、寄生虫为主要传染病原体[1]。学校属于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,发生传染病不仅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,危害学生健康,同时还会给家庭与社会带来严重伤害[2]。因此,为保障学校卫生安全,应加强学校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工作,避免或降低传染病带来的伤害。本研究通过分析传染病的发生特点,制定相应传染病预防与控制方案。现报道如下。
1资料与方法
1.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-2018年3月期间学校传染病相关临床资料,主要包括传染病发生次数、类型、分布情况等,以此为基础构建数据库,根据疾病防控中心发布的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》对学校传染病事件进行归类与划分。
1.2 方法 以问卷调查方式,收集学校传染病相关资料,查阅相关书籍与走访座谈的形式,了解传染病防控措施,制定学校传染病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与控制方案。
1.3 评价指标 调查2016年3月-2018年3月期间发生学校传染病次数、分布情况及预后情况,根据发生传染病发生特点制定相应防控措施。
2结果
2016年3月-2018年3月期间,学校公共卫生事件共发生876例,以呼吸道传染病与肠道感染病为主,其中流行性感冒634例,手足口病184例,感染性腹泻29例,细菌性痢疾16例,流行性腮腺炎8例,水痘5例,经治疗后均已治愈,未发生死亡事件。
3讨论
加强学校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对保障学生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,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:①学校具有人流量较大、来往人群多样、人群较为密集等特点,而这些特点为传染病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,学生上课、休息、活动均以学校为主要场所,而长时间的在校活动可增加传染病的发生风险,加之不同学生家庭与社会环境的差异性,放学后存在较大社会性与流动性,导致学校成为传染性疾病主要发生场所;②学校人员组成中,多以儿童及青少年为主,由于年龄、身体发育情况、免疫系统及抵抗能力等条件的限制,当学校突发传染性疾病时,可对学生产生较大威胁,对学生的正常学习与生活造成不利影响,严重时可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,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;③学生的学习习惯、卫生习惯、生活习惯均可对传染病的发生与传播产生一定影响。卫生部门与教育部门在制定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策略及方案时,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要求,不断完善学校公共卫生安全,弥补传染病预防及控制中空白区域;比如学校食堂环境、餐具、食物安全、基础设施检查、饮用水合格情况,传染病管理与监督办法落实情况等,这些均可为传染病的传播创造有利条件;除此之外,传染病的传播速度快、部分地区传染病的活跃期较长,因此,加强学校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十分有必要[3-4]。
本研究通过调查2016年3月-2018年3月期间发生学校传染病次数、分布情况及预后情况,结果显示,学校公共卫生事件共发生876例,以呼吸道传染病与肠道感染病为主,其中流行性感冒634例,手足口病184例,感染性腹泻29例,细菌性痢疾16例,流行性腮腺炎8例,水痘5例,经治疗后均已治愈,未发生死亡事件。针对本次调查结果中传染病的特点,可通过加强学校传染病预防与控制措施,减少传染的发生率,改善患儿预后情况,保障其生命安全。学校传染病具体防控措施如下:①加强相关管理工作,提高学校领导与教师队伍质量,将传染病预防措施与方案的纳入基本管理政策当中,加强传染病相关知识宣传,采取多种宣传形式向学生普及传染病防控工作的基本措施,加强传染病防控工作中人力、物力、财力的投入,成立传染病防控小组,定期宣传传染病预防知识,明确各成员的分工与职责,定期将传染病调查、分析结果以流程图的形式进行上报,并及时落实防控措施;②加强学校消毒与隔离措施,对教室、走廊、宿舍、卫生间等学生活动频繁区域定时进行消毒,当出现传染病可疑病例时,及时送医就诊,并及时对可疑病例学生的生活用具、周围环境进行消毒,在常规卫生活动时,坚持进行晨午检查,各班级班主任加强传染病防控宣传工作,密切观察班内学生身体情况,提前做好传染病高发季节的防控工作,增强学生对传染病的防控意识;③建立传染病登记与复查制度,加强对已发生传染病的学生的照护,消除其心理压力,并将已发生传染病学生的基本信息与传染病相关信息进行登记、存档,加强全校学生免疫接种工作,好做跟踪记录[4-6]。
文章来源:《中国学校卫生》 网址: http://www.zgxxwszz.cn/qikandaodu/2020/1113/48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