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校卫生工作中的少儿营养现状分析及其改善建
1992年,肥胖与营养不良已被前卫生部、教育部、全国爱卫会联合发布的《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方案》列为重点防治的学生常见病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改善,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体格发育水平明显提高,历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资料分析显示,1985-2014年中国学生超重与肥胖检出率呈持续增长趋势,且2010-2014年间肥胖检出率年均增长值达到1985-2014年间中最高时段。11-13岁即青春期初期阶段若发生肥胖即可引起脂肪细胞数目增多性肥胖,治疗困难且易复发。青春期早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,其生活方式是否健康、膳食营养是否均衡,不仅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生理、心理及智力的正常发展,还关系着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。
1 原因分析
1.1 管理薄弱
学校对于营养餐的管理不到位,就会出现学生浪费营养餐的问题。食堂的就餐环境、卫生差,会影响学生的食欲;食堂的地方狭窄、就餐秩序混乱,会影响学生的就餐;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差、教师的监管不到位,会影响学生的用餐质量。所有这些情况都会造成营养餐的浪费问题。
1.2 认识错误
一些学生认为,吃营养餐就是吃大鱼大肉,不但认为吃营养餐是理所应当的事,而且要求更高。有些学生还有这样的心理,总觉得营养餐是国家给的,不是自家的钱买的,想吃就吃,不想吃就扔。这种认识上的错误,导致学生对国家政策的理解不深,进而出现了学生随意浪费营养餐的问题。
1.3 节俭不够
随着家庭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和国家扶贫政策的扎实落实,学生的家庭生活质量大幅提高,消费观念不断升级,节约意识越来越淡薄。在学校,面对营养餐,学生表现出的节约意识更是淡薄,随意浪费食物情况十分普遍[1]。
1.4 众口难调
尽管每个部门都想按照国家的规定安排学生营养餐,但是,随着用餐条件的不断改善,营养口味的不断满足,连农村贫困地区的孩子每天也都能吃上鸡蛋,喝上牛奶,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学生的偏食问题。于是,学生按照自己的口味多吃自己喜欢吃的,少吃乃至不吃不喜欢的,从而导致浪费营养餐的情况出现。
2 学生营养改善措施
2.1 时刻靠严管加强用餐安全
对于学校的用餐而言,安全大于一切。学校校长、食堂人员要时刻把学生的安全、卫生制度放在心上。不仅要让所有供餐工作人员了解所有的安全、卫生制度和管理办法,而且要把制度、办法悬挂在食堂醒目的地方,起到时时提醒的警备作用。尤其在食材的采购和烹制过程中,要严把进货关,加强对各环节的监管。卫生安全,应该由学校校长主管,学校书记、总务副校长或总务主任分管,班主任和生活指导老师具体负责,全过程加强对食品采购、烹制、炊具消毒、用水等环节的卫生质量监督管理,确保用餐安全;落实好营养改善计划公开公示制度、监督举报制度、责任追究制度,全力落实营养改善计划月通报和专项通报制度,以及大宗食品原辅材料政府统一招标、统一采购、统一分配、统一运送制度;明确营养改善计划膳食委员会的责任,严格执行校长(教师)陪餐制和食品留样制度;全面保障食品安全与资金使用安全。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程序申办《卫生许可证》,保证食堂的卫生条件,务必做好每日每餐食品采购台账,定期对食堂从业人员进行体检,确保学生用餐安全。同时,要以岗位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的建立健全为保障,做到层层把关、责任到人。另外,还要建立食物中毒和疫情、病情等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,保证预案的科学有效,保证学生的健康安全[2]。
2.2 加强食育管理
儿童时期是健康素养形成的关键阶段,不良的饮食行为和生活方式将影响其一生健康。食育教育是促进儿童健康的有效措施之一,并且是一项社会工程,未成年人群健康素养的培养需要全社会的参与。但是,我国食育体系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,探索适合顺义区低龄儿童营养教育机制,研究促进儿童食育策略是当前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。
食育就是对目标人群进行饮食教育,一方面加强人们对营养、食品安全的认识,另一方面进行饮食文化的传承、与环境的融合、对食物的感恩之心,培养良好的家庭和社会关系,旨在培养健康的人格品质,最终实现人们终生身心健康的和丰富人生的目标。食育是近几年才开始引起社会关注的,虽然上海等多个城市开始在学校教育中试行,但缺少系统的理论指导,仍没有完善、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法。而在国外则有相关的立法,比如“食育”是日本学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。学校甚至幼儿园帮助儿童养成良好饮食习惯,课程中介绍食品知识、营养与健康知识以及烹饪技巧、养成良好劳动习惯、增进人际关系、培养环境意识以及传播本土饮食文化等,以立法、课程、全国性运动等形式开展食育宣传、教育,收到了良好的效果。营造校园营养食育氛围。学校从教学机制、政策支持、课程设置、食堂管理、校园宣传环境等方面,积极营造学生营养食育教育氛围。
文章来源:《中国学校卫生》 网址: http://www.zgxxwszz.cn/qikandaodu/2020/1103/445.html